题家藏夏仲昭竹

· 韩雍
我昔乘骢按江右,仲昭来作筠阳守。 当时写竹独擅名,自昔非人不轻授。 一朝趋拜容台命,南浦楼前适相觏。 赠我朝阳舞凤图,疑似箫韶九成奏。 家藏倏忽廿四载,素绢虽陈墨如旧。 兹晨拂拭悬素壁,烂熳辉光动晴昼。 千仞翔来览德辉,九苞振起铺文绣。 须臾飒飒起风雨,又似虞廷弄清味。 光价真追老可踪,声华岂在坡翁后。 公又已为泉下客,白璧黄金亦难购。 老我题诗遗子孙,睹物思人泪沾袖。
拼音

所属合集

#五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骢(cōng):青白色的马。
  • 筠(yún)阳:地名。
  • 擅名:享有名声。
  • 容台:古代官署名,礼部的别称。
  • 觏(gòu):遇见。
  • 箫韶九成:指箫韶之曲连续演奏,这里用以形容竹子画作如美妙的音乐般动人。
  • 倏(shū)忽:很快地,忽然。
  • 熳(màn):色彩鲜明艳丽。
  •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
  • 览德辉:这里指观赏竹子的美好风采。
  • 九苞:凤的九种特征,后用以比喻众望所归的圣贤。
  • 虞廷:相传虞舜为古代圣明之主,这里借指圣明的朝廷或盛世。
  • :演奏,这里意为竹子画作仿佛在演奏美妙的乐曲。
  • :这里指乐曲的韵味。

翻译

我过去骑着青白色的马巡视江右地区,夏仲昭来担任筠阳的太守。当时他画竹子特别有名,自古以来不是合适的人他是不会轻易赠送画作的。有一天我前往礼部任职,在南浦楼前恰好遇见了他。他赠给我一幅朝阳舞凤图,那画作就好像是连续演奏的美妙箫韶之曲。这幅画在家里收藏了忽然就二十四年了,白色的绢布虽然已经陈旧,但墨色依然如旧。今天早晨我把它拿出来擦拭干净,悬挂在白色的墙壁上,灿烂的光辉在晴天的白日里闪耀。竹子仿佛千仞高空飞来展示它的美好风采,又像凤凰展翅铺开绚丽的文绣。不一会儿,画中的竹子仿佛在风雨中飒飒作响,又好似在圣明的朝廷上演奏美妙的乐曲。这幅画的价值真的可以追得上郑板桥(老可),声名也不在苏东坡之后。夏公已经作古,成为泉下之客,就算用白璧黄金也难以再买到他的画作了。我这个老人题下这首诗留给子孙,看着这幅画思念起夏公,泪水沾湿了衣袖。

赏析

这首诗以作者与夏仲昭的交往为背景,描述了夏仲昭所赠的竹子画作。诗中先回忆了与夏仲昭的相遇以及获赠画作的经过,突出了夏仲昭画竹的名声和他对画作的珍视。接着详细描绘了悬挂画作后所展现出的灿烂光辉和生动形象,通过比喻和联想,将画作中的竹子描绘得栩栩如生,如在风雨中摇曳,如在圣明之世演奏乐曲。诗中还将这幅画的价值与郑板桥和苏东坡相媲美,进一步强调了其艺术价值。最后,诗中表达了对夏仲昭的怀念和对画作的珍惜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人事已非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对画作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艺术和友情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韩雍

韩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永熙。正统七年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黜贪墨吏数十人。景泰时擢广东副使,巡抚江西。劾奏宁王朱奠培不法状,后被宁王诬劾,夺官。后再起为大理少卿,迁兵部右侍郎。宪宗立,以牵累贬官。会大藤峡徭、僮等族民众起事,乃改以左佥都御史,参赞军务,督兵镇压。迁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有才略,治军严,而谤议亦易起。为中官所倾轧,乃致仕去。有《襄毅文集》。 ► 7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