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十八咏效晚唐体和邓玄度给谏秋柳

别泪芳襟尽染丹,至今啼血未曾乾。 天风一动声如诉,江水微含影已寒。 南郡有香徒烬落,华林无凤共盘桓。 美人千里魂何去,极目伤心不忍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芳襟(fāng jīn):美人的衣襟,也指胸怀。这里指秋柳的枝条如同衣襟。
  • 啼血:传说杜鹃鸟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来形容悲哀之极。
  • (gān):干,枯竭。
  • 南郡有香徒烬落:化用了“南郡香”的典故,据说汉灵帝时,西域进献茵墀香,煮成汤后,把宫女们的衣服泡在其中,然后熨干,穿在身上,香气数月不散。这里说的是秋柳虽有香气,但也只能像烬落的香料一样,徒然浪费。
  • 华林无凤共盘桓:“华林”指华林园,是古代的宫苑。“盘桓”在这里指逗留、徘徊。此句意为秋柳所在的地方没有凤凰栖息,只有秋柳独自徘徊。

翻译

离别的泪水将美人的衣襟完全染红,直到现在那悲哀的啼哭声仿佛血还未曾干涸。 秋风吹动时,声音如同在倾诉,江水中微微倒映着秋柳的影子,已带着寒意。 南郡的香气徒然如灰烬飘落,华林园中没有凤凰,只有秋柳在此独自徘徊。 美人在千里之外,她的魂魄去向何方,极目远望,满心悲伤,让人不忍去看。

赏析

这首诗以秋柳为主题,通过描绘秋柳的形象和氛围,表达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诗中的秋柳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如“别泪芳襟尽染丹,至今啼血未曾乾”,将秋柳的凋零与离别的悲伤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天风一动声如诉,江水微含影已寒”,通过风声和江水的影子,进一步烘托出秋柳的孤独和寒冷。“南郡有香徒烬落,华林无凤共盘桓”,运用典故,强调了秋柳的寂寞和无用。最后“美人千里魂何去,极目伤心不忍看”,则将这种悲伤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整首诗意境凄美,语言优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柳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韩上桂

明广东番禺人,字孟郁,号月峰。幼时家贫,喜读书。向人借《二十一史》,浏览一月,即默识大略。万历二十二年中举。授国子监丞。转永平府通判。巡抚方一藻以其才荐。崇祯末闻帝死讯,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