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鸡行

· 杜甫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拼音

所属合集

#给孩子的诗

译文

小奴绑缚了鸡子预备上市出售,鸡儿被缚急了正喧叫挣扎不停。 家里人最讨厌鸡儿食虫又啄粟,未想到鸡儿卖出难逃宰烹厄运。 昆虫鸡子与人有什么厚薄可言,我责备那小奴快解绳放鸡一命, 啊,鸡与虫的得失无终无了啊,我倚楼阁注目寒江而思潮难平。

注释

喧争:吵闹争夺。 食虫蚁:指鸡飞走树间啄食虫蚁。 斥:斥责。 得失:指用心于物。无了时:没有结束的时候。 山阁:建在山中的亭阁。

此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晚年流落到夔州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语言浅显易懂,以议论入诗,其意颇远,反映了诗人在人生困境中被动无奈的心态。

赏析

诗人于偶然之中,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而鸡被捆得着急,边叫边挣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议。“相喧争”三字,将小鸡人格化,使缚鸡这个细节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诗人一询问,原来是因为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它。然而诗人仔细一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而对鸡却要报以刻薄呢?诗人对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仆人解缚放鸡。然而诗人再仔细想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遭受灾难了吗?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东去,远处是迷蒙的烟霭,一片苍茫。诗中似乎表现了一种道家的思想。据《庄子·列御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因而,有道家思想,但似乎又有佛家的思想。 当时,天下战乱已久,国家和人民都陷于苦难中,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杜甫虽有匡时济世之志,但年老力衰,已“无力正乾坤”。萧涤非先生说:“感到‘无力正乾坤’的诗人是很难做到飘飘然的。白居易有这样两句诗:‘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我以为这对于我们理解杜甫这一貌似达观的形象很有帮助。”(《杜甫诗选注》)可见诗中仍然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关心,流露了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此诗的别致之处,还表现在语言上。杜诗语言的基本风格,是千锤百炼而严整精工,但此诗语言却平朴自然,采用散文化的句法,显得平易顺当。“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如同当面交谈,亲切动人。这与表现细小的生活情节,与抒发表面看来轻松的感情,是极为适宜的。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引了李德远的拟作《东西船行》进行比较:“‘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此诗语意极工,几于得夺胎法。但‘行藏任天理’,与‘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语耳。”很多论诗家都看重此诗的结句,因为此诗最纯之处就在于结句。一是在结尾处故意采用逸宕手法,由议论而转入写景,使得篇末产生变化,通篇由平实入空灵,摇曳生姿;二是将上面所议论的内容突然收起,将欲尽未尽之意如盐著水般地化入景中,有很多品味和领悟的空间,从而引发出深沉的思考,显得含蕴无穷,韵味悠长。《东西船行》的结句“行藏任天理”之所以不能与“注目寒江”同日而语,就在于已经把道理说尽,没有回味的余地。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捆绑。
  • :集市。

翻译

小仆人捆缚着鸡去集市上售卖,鸡被捆得急了就相互喧闹争斗。家里人厌恶鸡吃虫和蚂蚁,却不知道鸡卖了还会被人烹煮。鸡和虫对于人来说怎么厚此薄彼呢,我斥责仆人让他解去鸡的捆缚。鸡虫的得与失没个完的时候,我就注目凝望寒江倚靠在山阁上。

赏析

这首诗看似在说生活小事——关于鸡的命运,实则有更深的寓意。诗中由鸡虫得失联想到了人生的得失无常。作者反对家人对鸡的厌弃与对虫的偏向,体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平等待遇之感。最后“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表现出诗人面对这种无常的豁达态度,不拘泥于一时的得失,而是以一种超脱的姿态看待世间万物的变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