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一 · 报恩塔

· 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成之,其衣折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鬚眉不爽忽,斗笋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馀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拼音

所属合集

#陶庵梦忆

译文

报恩塔是中国的一大古董,永乐年间的重大陶瓷器。这座塔建于永乐年初,没有明成祖开国时的雄心,人力物力和令行禁止,加上胆识智慧足以掌控此塔,是不可能建成的。塔中上下有金刚佛的金身千百个,每一个金身都是十数块琉璃砖砌成的,衣服上的皱褶不差一分,面目不差一毫,须发眉毛不差一忽,榫头严丝合缝,确是鬼斧神工。听说烧制时,同时完成有三座塔,其中一座为成品,另外两座埋了起来,用编号标记清楚。如今塔上有一块砖损毁,只需报告砖的编号给工部,就发掘一块砖补上,就像原生的一般。每夜塔上必定点灯,一年要消耗若干斛油。天日转晴,细雨雾霭,摇摇曳曳,有奇怪的光影在塔顶出现,就像塔上香烟缭绕,半天才散去。永乐年间,海外说着不同语言的人来自一百多国家,一旦看到报恩塔,必定顶礼膜拜大加赞叹后离去,说这是海外四大洲所没有的。

注释

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 窑器:陶瓷器具。 斗笋(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 识:标记。 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 重译:原意为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此处用引申义即指南方荒远之地。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窑器(yáo qì):陶瓷器具。 斗笋合缝:指榫头拼接后非常紧密,如同浑然天成。 (hú):古代容量单位。 夷蛮:古代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 重译:经过多次翻译。

翻译

中国的巨大古董,永乐年间的大陶瓷器具,说的就是报恩塔。报恩塔建成于永乐初年,如果没有成祖开国时的精神、物力、功令,以及他那足够容纳这座塔的胆识、智慧和才能,是建不成这座塔的。塔的上下有千百亿尊金刚佛像。每一尊佛像,都是由十几块琉璃砖拼合而成的,佛像的衣褶丝毫不错,面目丝毫不差,胡须眉毛丝毫不乱,榫头拼接得极其严密,确实像是鬼斧神工。听说烧制成功时,做了三座塔的模型,建成一座,埋了两座,并编了号码做标记。现在塔上缺了一块砖,把砖的字号报告给工部,工部就发一块砖补上,就像塔是自然生成的一样。夜里必定会点灯,每年耗费若干斛油。天气晴朗的时候,塔上会有奇异的光影,如霏霏霭霭,摇摇曳曳,好像有奇异的光芒在塔上出现,如同香烟缭绕,半天后才散去。永乐年间,海外众多边远地区的国家经过多次翻译来朝贡的有一百多个,他们看到报恩塔必定顶礼膜拜,赞叹一番后才离开,认为这是四大部洲所没有的。

赏析

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报恩塔的雄伟壮观和精巧工艺。作者首先强调了报恩塔作为中国的巨大“古董”和永乐年间的伟大“窑器”的重要地位,突出了其建造所需的巨大精神和物质力量。接着详细描述了塔上的金刚佛像,从衣褶、面目到胡须眉毛,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斗笋合缝,信属鬼工”一句更是高度赞扬了其制作的精湛。然后提到了塔的修补方式,显示出其管理的有条不紊。关于塔上的灯光和奇特的光影现象,增添了塔的神秘色彩。最后,通过海外夷蛮的反应,进一步凸显了报恩塔的独特和伟大,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强盛和文化影响力。全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让读者对报恩塔的宏伟和奇妙有了深刻的印象。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