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 · 下卷 · 二萧

恭对慢,吝对骄,水远对山遥。松轩对竹槛,雪赋对风谣。乘五马,贯双雕,烛灭对香消。明蟾常彻夜,骤雨不终朝。楼阁天凉风飒飒,关河地隔雨潇潇。几点鹭鸶,日暮常飞红蓼岸;一双鸂鶒,春朝频泛绿杨桥。 开对落,暗对昭,赵瑟对虞韶。轺车对驿骑,锦绣对琼瑶。羞攘臂,懒折腰,范甑对颜瓢。寒天鸳帐酒,夜月凤台箫。舞女腰肢杨柳软,佳人颜貌海棠娇。豪客寻春,南陌草青香阵阵;闲人避暑,东堂蕉绿影摇摇。 班对马,董对晁,夏昼对春宵。雷声对电影,麦穗对禾苗。八千路,廿四桥,总角对垂髫。露桃匀嫩脸,风柳舞纤腰。贾谊赋成伤鵩鸟,周公诗就托鸱鸮。幽寺寻僧,逸兴岂知俄尔尽;长亭送客,离魂不觉黯然消。
拼音

所属合集

#声律启蒙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过分爱惜。
  • :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
  • :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
  • :jiàn,栏杆。
  • 雪赋: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所作的一篇赋。
  • 风谣:古代采集民歌加以配乐,称为风谣。
  • 五马:汉时太守乘坐的车用五匹马驾辕。
  • 贯双雕:相传唐朝高骈少年时一箭射中两只雕。
  • 明蟾:古代神话称月中有蟾蜍,后以明蟾代指月亮。
  • 赵瑟:战国时赵国的一种弦乐器。
  • 虞韶:相传是虞舜时的乐章。
  • (yáo)车:一种轻便的马车。
  • 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奋或发怒。
  • 折腰:指陶潜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事。
  • 范甑:东汉人范冉家贫,有时几天没饭吃,但他很穷志不移。
  • 颜瓢:颜回用瓢饮水,形容安贫乐道。
  • 电影:闪电的光。
  •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两个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 垂髫:古代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故称垂髫。
  • (fú)鸟:传说中类似猫头鹰的一种鸟。
  • (cháo):晁错。

翻译

恭敬对怠慢,吝啬对骄傲,水的长远对山的遥远。松旁的轩屋对竹边的栏杆,雪赋对风谣。乘坐五马的车,一箭射穿双雕,蜡烛熄灭对香烧完。明亮的月亮常常整个夜晚都在,急骤的雨不会整个早晨不停。楼阁处在天空下凉风飒飒作响,关隘河流相隔雨水潇潇而下。几只鹭鸶,日暮时常常飞翔在红蓼岸边;一对鸂鶒,春天早上频繁地在绿杨桥上游荡。

花开对花落,昏暗对明亮,赵瑟对虞韶。轻便的马车对驿站的骑手,锦绣对美玉。以捋袖振奋为羞,以俯身折腰为懒,范冉的甑对颜回的瓢。寒冷天气里鸳鸯帐中的酒,夜晚月光下凤凰台上的箫。舞女的腰肢像杨柳一样柔软,佳人的容貌像海棠花一样娇美。豪客寻春,南边的道路上青草碧绿香气阵阵;闲人避暑,东边的堂屋里香蕉翠绿影子摇摇。

班固对司马相如,董生对晁错,夏天的白昼对春天的夜晚。雷声对闪电的光,麦穗对禾苗。八千里路,二十四桥,少年对儿童。露水均匀了桃子般鲜嫩的脸庞,风吹着柳树舞动纤细的腰肢。贾谊写成赋为鵩鸟感伤,周公用诗来寄托鸱鸮。在幽静的寺院寻找僧人,逸兴哪里知道很快就会穷尽;在长亭为客人送行,离别的魂魄不知不觉就黯然消散。

赏析

这段文字用词优美、对仗工整,通过大量的意象和典故,描绘出各种不同的场景和意境。从自然景观如山水、明月、风雨、鹭鸶、鸂鶒,到人文活动如寻春、避暑、鼓瑟、赋作等,展示了丰富多样的画面和情感。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之美、生活之雅以及情感之细腻的追求和表达。同时,在词语的对仗和韵律上也展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车万育

清湖南邵阳人,字与山,号云崖,又号鹤田。康熙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户科给事中,转兵科掌印。以敢言著名。罢官后,居南京,筑怀园,多与名士往来。善书法,所藏明代墨迹最富。另著有《历代君臣交儆录》、《奏疏》等。 ► 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