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宣帝总论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
拼音

所属合集

#敬民篇

赏析

晋宣帝,即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其祖司马懿为晋宣帝。 《晋宣帝总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所作的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方面的矛盾及特点。在总论开始,唐太宗即提出了“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的观点。意思是说,天地广大无所不包,只有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国家尊贵无比,君主首占其先。习近平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将两句化用为“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对此,他有着深刻体悟:“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记载了许多反映唐太宗民本思想的观点。诸如:“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安民、富民政策,百姓安居乐业,一片升平景象,从而开创了光耀千古的“贞观之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黎元”:指百姓。
  • “元首”:这里指君主。

翻译

诏制说:天地如此广大,百姓是根本;国家如此尊贵,君主排在最先。治理混乱没有恒定不变的模式,兴盛衰亡有其运势。

赏析

这段内容虽然简短,但体现了对国家治理和君主地位的一些深刻见解。强调天地间百姓的重要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指出君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关于治乱和兴亡的观点,反映出对历史规律和发展变化的一种认识。整体语言简洁有力,具有一定的政治智慧和哲学思考。

李世民

李世民

即李世民。唐朝皇帝。高祖次子。隋末,劝父举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统一之业。高祖武德元年,为尚书令,进封秦王。先后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讨平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为太子。旋受禅即帝位,尊父为太上皇。锐意图治,善于纳谏,去奢轻赋,宽刑整武,使海内升平,威及域外,史称贞观之治。铁勒、回纥等族尊之为“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长生药”中毒死,谥文皇帝。 ► 1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