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惊蛰
惊蛰,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桃始华【《吕氏春秋》作桃李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诗》曰黄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黄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黄,又名鵹黄。谚曰黄栗留、黄莺莺儿,皆一种也。
鹰化为鸠。鹰,鸷鸟也,鹞鹯之属。鸠,即今之布谷,《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若腐草为萤,鴙为蜃,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复本形者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 启蛰:zhé(蛰音哲)。
- 仓庚:gēng(庚音羹),亦名鸧鹒,即黄鹂。
翻译
惊蛰,是二月的节气。《夏小正》说:正月是启蛰,说的是虫类开始活动。万物因震动而出现,震就是雷,所以叫惊蛰。这时候冬眠的虫子受惊动而向外爬出。
桃花开始开花(《吕氏春秋》写作桃李开花)。桃,是一种果实的名字,花是红色的,在这个月开始开放。
仓庚鸟叫,庚也写作鹒,就是黄鹂。正如诗中所说的“有鸣仓庚”。《章龟经》说:仓,是清新的意思;庚,是新的意思;被春天阳气清新的气息所感触而刚开始出现,所以取这个名。它的名字非常多,《诗经》里叫黄鸟,齐国人叫它搏黍,又叫它黄袍,僧人叫它金衣公子,它的颜色是黑中带黄,又叫鵹黄。俗话说的黄栗留、黄莺莺儿,都是同一种鸟。
鹰变化成为鸠。鹰,是凶猛的鸟,属于鹞鹯之类。鸠,就是现在的布谷鸟,《章龟经》说:仲春的时候,树木林草很茂盛,鸟喙还很柔软,不能捕捉鸟,瞪大眼忍受饥饿像痴呆了一样发生变化,所以叫它鸤鸠。《王制》说鸠化为鹰,是秋天的时候。这里说鹰化为鸠,是春天的时候。这是由于生育和肃杀的气息强盛,所以凶猛的鸟被感触而变化罢了。孔氏说:化,是返回原来的形态的意思。所以鹰化为鸠,鸠又会化为鹰,就像田鼠化为鹌鹑,而鹌鹑又会化为田鼠。要是腐草成为萤火虫,鴙成为蜃,爵成为蛤,都不说化,那是不再恢复原形态的。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对惊蛰节气的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进行了描述和解释。首先说明了惊蛰节气的由来,接着描述了春天桃花盛开、仓庚鸟鸣等物候,还提及了看似奇特的“鹰化为鸠”的现象及原因。文字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惊蛰时的一些典型场景和变化,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致观察和独特理解,体现了古人对节气与自然的紧密关注和对天地规律的尊重。

吴澄
元抚州崇仁人,字幼清,晚字伯清。幼颖悟,既长,博通经传。宋咸淳间举进士不第,还居草屋,学者称草庐先生。元世祖遣程钜夫求贤江南,起至京师,寻以母老辞归。成宗大德末除江西儒学副提举,以疾去。武宗即位,召为国子监丞,升司业,迁翰林学士。泰定帝时为经筵讲官,修《英宗实录》,命总其事。实录成,复弃官归。四方士负笈来学者,常不下千数百人。少暇,即著书。有《易纂言》、《仪礼逸经传》、《礼记纂言》、《春秋纂言》、《吴文正集》等。
► 126篇诗文
吴澄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立秋 》 —— [ 元 ] 吴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冬至 》 —— [ 元 ] 吴澄
- 《 有怀正仲还雁峰诗 》 —— [ 宋 ] 舒岳祥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谷雨 》 —— [ 元 ] 吴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春分 》 —— [ 元 ] 吴澄
- 《 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 》 —— [ 宋 ] 范成大
- 《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 —— [ 宋 ] 张元干
- 《 惊蛰日雷 》 —— [ 元 ] 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