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春分

· 吴澄
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夏、冬不言分者,盖天地闲二气而已。方氏曰:阳生于子,终于午,至卯而中分,故春为阳中,而仲月之节为春分,正阴阳适中,故昼夜无长短云。 元鸟至。元鸟,燕也。高诱曰: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 雷乃发声。阴阳相薄为雷,至此,四阳渐盛,犹有阴焉,则相薄乃发声矣。乃者,《韵会》曰:象气出之难也。注疏曰:发,犹出也。 始电。电,阳光也,四阳盛长,值气泄时而光生焉,故《历解》曰:凡声阳也,光亦阳也。《易》曰:雷电合而章。《公羊传》曰:电者,雷光是也。《徐氏》曰:雷阳阴电,非也。盖盛夏无雷之时,电亦有之,可见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
  • 吴澄:元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经学家、文学家。
  • :平分。
  • 九十日之半:春季为三个月,共九十天,春分正好是春季九十天的一半。
  • 秋同义:秋季中的秋分与春分情况相同,也是昼夜等长。
  • 方氏:姓氏,这里指其言论,但此人具体所指不详。
  • 阳生于子,终于午,至卯而中分:古人以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和方位,子代表北方,午代表南方,卯代表东方。阳气从北方产生,到南方达到极点,到东方时正好平分。
  • 仲月:每个季节的第二个月。
  • 元鸟:燕子。读音:“元”(yuán)。
  • 高诱:东汉学者。
  • 阴阳相薄:阴气和阳气相互接触逼迫。
  • :助词,表示承接。读音:“乃”(nǎi) 。
  • 《韵会》:元代熊忠撰写的音韵学著作。
  • 象气出之难也:形容阳气出来比较艰难。
  • 注疏:对古籍的注释和解释。
  • 《历解》:关于历法的解释书籍。
  • 《易》:《易经》,中国传统经典之一。
  • :显著,明显。
  • 《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
  • 徐氏:姓氏,这里指其言论,但此人具体所指不详。

翻译

春分,在农历二月中旬。分,就是平分的意思。此时正好是春季九十天的一半,所以称作春分。秋分的情况与之相同。夏季和冬季不说“分”,是因为天地之间只有阴气和阳气这两种气。方氏说:阳气从子位产生,在午位达到极点,到卯位时正好平分,所以春天是阳气居中的时候,而仲春这个节气就是春分,此时阴阳之气正好适中,因此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

春分时节,燕子归来。燕子也被称为元鸟。高诱说:燕子在春分时节飞来,到秋分时节离去。

雷声开始响起。阴气和阳气相互接触逼迫形成雷,到了这个时候,阳气逐渐强盛,但仍然有阴气存在,所以相互接触逼迫就会发出雷声。“乃”这个字,《韵会》中说:象征着阳气出来比较艰难。注疏中说:发,就是出现的意思。

开始出现闪电。闪电,是阳光的一种表现,此时阳气强盛,正值阳气外泄的时候光芒就产生了,所以《历解》中说:凡是声音属于阳,光芒也属于阳。《易》中说:雷电相互结合而显得显著。《公羊传》中说:电,就是雷的光芒。徐氏说:雷是阳,电是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在盛夏没有雷声的时候,也会有闪电出现,这是可以看到的事实。

赏析

这段关于春分的描述,既包含了对春分这一节气特点的解释,如昼夜等长、燕子归来、雷发声、始电等,也引用了诸多古代文献和前人的观点进行论证。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对春分时节的自然现象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描述;从文学的角度看,通过引用大量的古籍和前人言论,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权威性。同时,文章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节气的重视和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

吴澄

吴澄

元抚州崇仁人,字幼清,晚字伯清。幼颖悟,既长,博通经传。宋咸淳间举进士不第,还居草屋,学者称草庐先生。元世祖遣程钜夫求贤江南,起至京师,寻以母老辞归。成宗大德末除江西儒学副提举,以疾去。武宗即位,召为国子监丞,升司业,迁翰林学士。泰定帝时为经筵讲官,修《英宗实录》,命总其事。实录成,复弃官归。四方士负笈来学者,常不下千数百人。少暇,即著书。有《易纂言》、《仪礼逸经传》、《礼记纂言》、《春秋纂言》、《吴文正集》等。 ► 1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