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玉炉烟,红烛泪,偏对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拼音

注释

一作唐代温庭筠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玉炉烟:指香炉中升起的轻烟。 红烛泪:形容红烛燃烧时滴下的蜡油,如同泪水。 画堂:装饰华美的厅堂。 秋思:秋天的思绪,常指愁思。 眉翠薄:指女子眉上的翠色淡薄,形容憔悴。 鬓云残:比喻女子的鬓发散乱,如同云彩残破。 衾枕寒:被子和枕头感觉寒冷,形容夜深人静时的孤寂。 梧桐树:常用来象征秋天的萧瑟和哀愁。 三更雨:半夜时分的雨。 不道:不顾,不管。 离情:离别的情感。 空阶:空荡荡的台阶。 滴到明:雨滴一直滴到天明,形容时间漫长。

翻译

玉炉中升起袅袅轻烟,红烛燃烧滴下蜡泪,偏偏映衬着画堂中秋天的愁思。女子眉上的翠色淡薄,鬓发散乱如同残破的云彩,漫长的夜晚,被子和枕头都感觉寒冷。

梧桐树下,半夜时分下起了雨,不顾那离别的情感最为痛苦。一片片叶子,一声声雨滴,落在空荡荡的台阶上,一直滴到天明。

赏析

这首作品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女子的孤独和离愁。诗中“玉炉烟”与“红烛泪”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凄凉而美丽的氛围。梧桐树、三更雨的描绘,加深了离情的苦楚,而“空阶滴到明”则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内心的无尽等待。整首词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冯延巳对离别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冯延巳

冯延巳

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 1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