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大雪

· 吴澄
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鹖鴠不鸣。《禽经》曰:鹖,毅鸟也。似雉而大,有毛角,斗死方休,古人取为勇士,冠名可知矣,《汉书音义》亦然。《埤雅》云:黄黑色,故名为鹖。据此,本阳鸟,感六阴之极不鸣矣。若郭璞《方言》:似鸡,冬无毛,昼夜鸣,即寒号虫。陈澔与方氏亦曰求旦之鸟,皆非也。夜既鸣,何为不鸣耶?《丹铅余录》作雁,亦恐不然。《淮南子》作鳱鴠,《诗》注作渴旦。 虎始交。虎,猛兽。故《本草》曰能避恶魅,今感微阳气,益甚也,故相与而交。 荔挺出。荔,《本草》谓之蠡,实即马薤也。郑康成、蔡邕、高诱皆云马薤,况《说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与《本草》同。但陈澔注为香草,附和者即以为零陵香,殊不知零陵香自生于三月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鹖鴠(hé dàn):一种鸟。
  • 雉(zhì):野鸡。

翻译

大雪,是十一月的节气。大,是盛大的意思。到这时雪下得很盛大了。 鹖鴠鸟不再鸣叫。《禽经》说:鹖,是一种坚毅的鸟。像野鸡但更大,有羽毛和角,争斗到死才罢休,古人把它取来作为勇士的象征,给它冠名就可以知道了,《汉书音义》也是这样说的。《埤雅》说:是黄黑色的,所以取名为鹖。据此,它原本是阳鸟,感受到六种阴寒之气到了极致就不再鸣叫了。像郭璞《方言》里说的:像鸡,冬天没有毛,昼夜鸣叫,那就是寒号虫。陈澔和方氏也说是求天亮的鸟,都不对。夜里既然鸣叫,为什么现在又不鸣了呢?《丹铅余录》说是雁,恐怕也不对。《淮南子》写作鳱鴠,《诗经》注释写作渴旦。 老虎开始交配。老虎是猛兽。所以《本草纲目》说它能躲避邪恶鬼魅,现在感受到微弱的阳气,更加活跃了,所以相互交配。 荔挺长出来。荔,《本草》称为蠡,实际上就是马薤。郑康成、蔡邕、高诱都说是马薤,何况《说文解字》说:荔像菖蒲但较小,根能做刷子,和《本草》说法相同。但陈澔注释为香草,附和他的人就认为是零陵香,却不知道零陵香自然是在三月生长的。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是对大雪节气时一些自然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详细说明了在这个节气里鹖鴠鸟不鸣、老虎开始交配以及荔挺生长的情况,并对一些相关的误解进行了纠正。文字简洁而准确地描绘了冬日特定的景象和生物的活动,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和文化价值。整个描述生动有趣,让人们对大雪节气的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吴澄

吴澄

元抚州崇仁人,字幼清,晚字伯清。幼颖悟,既长,博通经传。宋咸淳间举进士不第,还居草屋,学者称草庐先生。元世祖遣程钜夫求贤江南,起至京师,寻以母老辞归。成宗大德末除江西儒学副提举,以疾去。武宗即位,召为国子监丞,升司业,迁翰林学士。泰定帝时为经筵讲官,修《英宗实录》,命总其事。实录成,复弃官归。四方士负笈来学者,常不下千数百人。少暇,即著书。有《易纂言》、《仪礼逸经传》、《礼记纂言》、《春秋纂言》、《吴文正集》等。 ► 1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