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寒露

· 吴澄
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鸿雁来宾。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通书》作来滨。滨,水际也,亦通。 雀入大水为蛤。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蛤,蚌属,此小者也。 菊有黄华。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
  • (bīn):客人。此处指后至的鸿雁。
  • 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 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
  • (bīn):水边,泛指边际。
  • 大水:指大海。
  • (gé):一种有壳的软体动物,如蛤蜊、蚌等。
  • (huā):同“花”。

翻译

寒露,是农历九月的节气。此时露水变得寒冷,将要凝结成霜了。 鸿雁开始一群群地向南飞,其中先到达的是主,后到达的是宾,所谓宾,就是快要结束的意思。大雁在仲秋时节先到达的为主,季秋时节后到达的为宾。《通书》中写作“来滨”。滨,就是水边,也说得通。 雀鸟进入大海变成蛤蜊。雀,是小鸟,种类不止一种,这里说的是黄雀。大水,指的是大海,《国语》中说:雀进入大海变成蛤蜊。大概是因为寒冷的风严酷,雀鸟大多进入大海。变成蛤蜊,这是飞物变成潜物了。蛤,属于蚌类,这里说的是小的那种。 菊花盛开黄色的花朵。草木都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开花,只有菊花在阴气较盛的时候开花,所以说桃树、桐树开花都不说颜色,而唯独说菊花,是因为它的颜色正与季秋土旺的时节相应。

赏析

这段关于寒露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寒露时节的自然现象和物候特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分别描绘了鸿雁南飞、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等景象。

  • 对于鸿雁来宾的描写,通过区分先来后到的鸿雁,赋予了它们主宾的角色,体现了季节变化中鸿雁迁徙的规律。
  • “雀入大水为蛤”的说法,虽然在现代科学看来并不符合实际,但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想象,这种想象富有奇幻色彩。
  • 而菊有黄华的描述,不仅点明了菊花在阴气较盛时开花的特点,还将其花色与季秋土旺之时相联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季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菊花独特的审美认识。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吴澄

吴澄

元抚州崇仁人,字幼清,晚字伯清。幼颖悟,既长,博通经传。宋咸淳间举进士不第,还居草屋,学者称草庐先生。元世祖遣程钜夫求贤江南,起至京师,寻以母老辞归。成宗大德末除江西儒学副提举,以疾去。武宗即位,召为国子监丞,升司业,迁翰林学士。泰定帝时为经筵讲官,修《英宗实录》,命总其事。实录成,复弃官归。四方士负笈来学者,常不下千数百人。少暇,即著书。有《易纂言》、《仪礼逸经传》、《礼记纂言》、《春秋纂言》、《吴文正集》等。 ► 1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