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棠予素未之见甲寅八月寓金陵入高座寺一见之复从徐公辅江城阁一见偶作是诗

琢月磨冰绝点埃,无端却下谪仙台。 何曾富贵能收拾,止有烟云共往来。 雪屋未寒先欲冷,玉簪凋罢始当开。 铅华洗尽无工力,漫对江城意莫裁。
拼音

所属合集

#八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琢月磨冰:形容白海棠如月光般皎洁,如冰雪般纯净。
  • 点埃:微小的尘埃,指污点。(“埃”读音:āi)
  • 谪仙台:借指仙界,喻指白海棠超凡脱俗。
  • 收拾:掌控、把握。
  • 雪屋:喻指白海棠之白色如雪的花朵。
  • 玉簪:喻指白海棠的花蕊,因其形状似玉簪。(“簪”读音:zān)
  • 铅华:妇女化妆用的铅粉,借指浓妆艳抹。

翻译

白海棠如同精心雕琢的月光、打磨的冰雪一样,没有丝毫的污点,不知为何从仙界无端降临到人间。 富贵之事怎能将它掌控,只有如烟云般的自在洒脱与它相伴。 白海棠的花朵如雪花般洁白,未到寒冷之时却先透出寒意,花蕊凋零之后花朵才会全然盛开。 洗去了所有的浓妆艳抹,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我面对这江城的白海棠,心中的情意难以言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白海棠的高洁、纯净和超脱尘世的特质。诗人用“琢月磨冰绝点埃”形容白海棠的洁白无瑕,表现出其超凡脱俗的品质。“何曾富贵能收拾,止有烟云共往来”则强调了白海棠不为富贵所动,只与自然的烟云相伴,体现了其自在洒脱的性格。“雪屋未寒先欲冷,玉簪凋罢始当开”通过对白海棠开花过程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其清冷的气质。最后,“铅华洗尽无工力,漫对江城意莫裁”表达了诗人对白海棠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面对这种美的深深感动,难以用言语来完全表达心中的感受。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将白海棠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