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史引之所藏长江六月图

· 顾清
长松泠泠生昼寒,高岩侧缀青琅玕。 阳坡宛转行朱阑,青莎滑腻碧藓斑。 红桥直走淩惊湍,下接孤屿高㠝岏。 隔江青山如伏羱,柴扉草堂相对安。 渔舟缥缈青林端,樵童牧叟时往还。 群山忽断百里宽,青蒲绿藻萦微澜。 临江飞阁丛井干,江流石角随弯环。 前山转深势未残,层崖复磴劳跻攀。 上方寂寞空禅关,平林演迤临江干。 江回山尽路险艰,飞梁侧卧波潺潺。 江流自此入渺漫,遥山一抹天际看。 东京画史真高閒,故将山水穷瑰观。 岷峨嘉陵远草殚,九华落星扬子湾。 晴洲历历被芳兰,美人不来空浩叹。 疾风吹尘暗燕山,金星龙尾冰攒攒。 燔熊炽豹光赫殷,为君炙兔扫冰纨。 君归终日山水间,肯忆羸马随朝班。
拼音

所属合集

#六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泠泠(líng líng):形容清凉、冷清的样子。
  • 琅玕(láng gān):像珠玉的美石。
  • 淩(líng):同“凌”,越过。
  • 㠝岏(cuán wán):形容山峰高耸险峻。
  • 羱(yuán):一种野羊。
  • 演迤(yǎn yǐ):绵延不绝的样子。
  • 閒(xián):同“闲”,悠闲。
  • 殚(dān):尽。

翻译

高大的松树清冷,让白昼都生出寒意,高峻的山岩旁点缀着青色的美石。阳坡曲折,朱红色的栏杆蜿蜒,青莎滑润细腻,碧藓斑斓。红桥径直穿过湍急的水流,下面连接着高耸险峻的孤屿。隔着江的青山如同伏地的野羊,柴门和草堂相对而安稳。 渔舟在青色的树林顶端若隐若现,砍柴的童子和放牧的老人时常来往。群山忽然断开,展现出百里宽的江面,青蒲绿藻萦绕着细微的波澜。临江的飞阁像丛生的树干,江流和石角随着弯曲的河道环绕。 前面的山转向深处,山势没有减弱,层层的山崖和石级让人费力攀登。上方是寂静的空禅关,平展的树林绵延至江边。江水回流,山峦尽头,道路艰险,飞架的桥梁侧卧,江水潺潺流淌。江水从此处流入广阔渺茫之地,遥远的山峦在天际边只留下一抹影子。 东京的画史真是悠闲自在,所以能将山水的瑰丽奇观描绘出来。岷山、峨眉山、嘉陵江遥远,草木已尽,九华山、落星山、扬子湾。晴朗的小洲上清晰地布满芳兰,美人不来,只能空自叹息。 疾风吹起尘土,遮蔽了燕山,金星龙尾处冰块堆积。烤熊烧豹,光芒盛大,为您烤兔,清扫如冰般洁白的细绢。您归来后终日在山水之间,是否还会想起骑着瘦马跟随朝廷的班次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景色秀丽的长江六月图。诗中通过对长松、高岩、阳坡、红桥、孤屿、青山、柴扉、草堂、渔舟、樵童、牧叟、群山、江流、飞阁等众多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长江两岸的壮美景色和丰富的生活气息。

诗的开头以长松营造出清冷的氛围,随后逐步展开对山水、建筑、人物等的描绘,画面层次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诗中既有对大自然雄伟景观的赞美,如“群山忽断百里宽”“江回山尽路险艰”,又有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如“柴扉草堂相对安”“樵童牧叟时往还”。同时,诗人还融入了一些情感的表达,如“美人不来空浩叹”,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用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描写将长江六月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