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摄昭应早秋书事寄元拾遗兼呈李司录

夏闰秋候早,七月风骚骚。 渭川烟景晚,骊山宫殿高。 丹殿子司谏,赤县我徒劳。 相去半日程,不得同游遨。 到官来十日,览镜生二毛。 可怜趋走吏,尘土满青袍。 邮传拥两驿,簿书堆六曹。 为问纲纪掾,何必使铅刀。
拼音

所属合集

#骊山 #七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权摄昭应:暂时担任昭应县的职务。
  • 拾遗:唐代官职名,负责进谏和补正皇帝的过失。
  • 司录:唐代官职名,负责记录和整理文书。
  • 渭川:即渭河,流经长安的一条重要河流。
  • 骊山: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丹殿:指皇宫中的重要建筑。
  • 赤县: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
  • 二毛:指白发,比喻年老。
  • 趋走吏:指忙碌奔波的低级官吏。
  • 邮传:指传递文书的驿站系统。
  • 六曹:唐代中央政府的六个部门。
  • 纲纪掾:负责法律和纪律的官员。
  • 铅刀:比喻无用或低效的工具或人。

翻译

夏天闰月使得秋天来得早,七月的风带着凉意。 渭河边的烟雾缭绕,晚霞中的骊山宫殿显得格外高大。 我在皇宫中担任谏官,而在京城周边的我却徒劳无功。 虽然我们相距只有半天的路程,却不能一同游玩。 到任已经十天了,照镜子发现自己已经长出了白发。 可怜那些忙碌奔波的官吏,他们的青袍上满是尘土。 驿站系统繁忙,文书堆积如山。 我问那些负责法律和纪律的官员,为何要使用像铅刀一样无用的人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在昭应县任职时的感受和所见所闻。诗中通过对渭川烟景和骊山宫殿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景色和宫廷的庄严。同时,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上的无奈和辛劳,以及对官场效率低下的不满。诗中“览镜生二毛”一句,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暗示了官场的压力和辛劳。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白居易对官场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到见解。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