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一节

· 孟子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仁指的是人心,义指的是人走的路。放弃那正道不走,放任他的本心而不知道去寻找,可悲啊!人们有鸡狗走丢了,便知道去找回来;本心有所放任,却不知道去寻找。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那放任了的本心探求回来罢了。”

注释

由:经过,通过。 放:放任。

赏析

本章认为,人本有仁义的天性,却因环境的影响而使这一天性丧失。丧失了仁义的天性却不知去寻找回来,可悲呀!学问之道没别的,把那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要人找回失去的良知,这有一定道理。但他把“学问”仅仅规定为寻找丧失的良知,已经为宋儒明儒的所谓“心性之学”打开了大门。 “仁者心之德,程子所谓心如谷种,仁则其生之性,是也。然但谓之仁,则人不知其切于己,故反而名之曰人心,则可以见其为此身酬酢万变之主,而不可须臾失矣。义者行事之宜,谓之人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道,而不可须臾舍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无特殊需要注释的词语。

翻译

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路。舍弃那大路不走,放任自己的本心而不知道去寻找,真是悲哀啊!人们对于自家的鸡犬丢失了,就知道去寻找;可是对于自己丢失了本心,却不知道去寻找。做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找回那丢失的本心罢了。”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孟子对于仁与义的重要见解。他强调仁是人内在的本心,义是人的行为路径。人们常常忽略对本心的守护和找回,却能在意鸡犬等外在事物的得失。这告诫人们应该重视道德本心的培养和回归,做学问也是为了找回这个被丢弃或遗忘的本心。此节内容短小精悍,以浅显易懂的比喻和论述,深刻阐述了一个重要的道德和治学理念,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